站点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校园动态 > 正文

75名学子的冬令营:行于世界 收获于心

文章来源:党委宣传部 阅读次数: 添加时间:2017-02-22

“Hi,我来自华中大!”这个寒假,75名学子在启明学院组织下赴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参加为期两周的冬令营,规模之大让人惊叹。

  每人3万元,245名特优生共计735万元,2016年1月,一笔专门用于2015届特优生的专项海外交流经费迅速到位。同年暑假,33名特优生就利用这笔经费开启了斯坦福大学之旅。2017年1月的硅谷名校冬令营有110人踊跃报名,75名幸运儿如愿成行,前往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

  行于世界,收获于心。海外交流经历,不但带动了学子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视野的养成,也是让“学在华中大”的品牌更加响亮,推动“双一流”建设的战略之举。

进名校,学到了什么?

  与业界前沿紧密结合的授课案例、凭兴趣自由选择的课程、超乎想象的课堂活跃气氛……从最初单纯的对名校崇拜,到后来自发比较和思考不同学校、不同国家教育方式的差异,两周时间,学生们除了体验世界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与师生、校友进行交流外,还每天撰写日志,记录所见所想。他们逐步深入,收获远超预期。

交流日志记录下了光电信息学院2015级本科生龚如一等人的斯坦福印象,其中包括充满魅力的Zafar教授。“整堂课下来,同学们深深地被Zafar教授的个人魅力所吸引。课后,Zafar教授跳到椅子上跟大家合影的举动将我们瞬间点燃。这绝对是一堂让人印象深刻的‘嗨课’。”Zafar的“创业的艺术”课让大家不约而同点赞。

  Zafar表现出的对自由、对创业发自内心的渴望,不断处于风口浪尖、挑战自我的人生状态等都让龚如一心潮澎湃。他把这位拥有丰富的创业经历,创建了7家公司,既受聘加州伯克利分校、又在斯坦福大学授课、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教授奉为偶像。“好希望能有机会跟着Zafar教授从头到尾做一个项目,从最初始的设计开始,慢慢孵化……”在龚如一看来,这也是斯坦福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独到之处。“斯坦福的课程目标就是运用所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机械学院2013级本科生郁鑫睿也深有同感,他说:“斯坦福和华中大是两个类型完全不同的大学,工科学生在华中大主要学技术,而靠近硅谷的斯坦福则强调技术的运用,如何用已有的技术解决一个问题。这不光要学好技术,也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并找到用户需求。”

  “在伯克利上课非常有意思,有一个600人的大课堂是在球场上。因为听课的人实在太多了,教室坐不下,所以校方索性就用球场当教室。”加州伯克利分校学子们旺盛的求知欲让环境学院2014级本科生王宸章倍感震撼。“蹭课的人很多。教室已经这么大了,却还得提前排队进场。很多人听课不是为了学分,完全是为了兴趣。”

  王宸章的专业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我发现咱们学校的课程安排和伯克利大学的差不多,基础课都得上,我们用的教材,我在伯克利图书馆里也看到了。”匆匆一瞥,他还是找到了不同,“伯克利的老师讲课大多会结合案例,那都是行业内很新的东西”。他坦言在国内以往的学习中就缺少这一部分的拓展,“有时候上网了解到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可是去图书馆查就很难找到相关的资料,老师上课讲的也不是太多”。

  “你想知道啥,我就教啥。”美国大学这种自由发散的课堂氛围也深深吸引了电气学院2014级本科生涂钧耀:“这种自由不仅体现在教学方式上,还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授课者使用的案例不是教科书上的,而是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或项目,还会用课堂提问做案例。这一切让人没理由会对这种课堂失去兴趣。”他希望国内的大学课堂也能更多地从生活中或工程上的实际问题入手,不要让大家产生“学的东西脱离实际,压根没用”的想法。

看世界,改变了什么?

多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为学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带来了思想上的转变,让他们可以“站得高看得远”。启明学院副院长刘玉教授认为:“有勇气走进名校就意味着有创新的基因。这种第二国经历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人生志向!”把目光转向世界,学子们的明显转变和成长让她欣喜不已。

  暑期斯坦福大学夏令营中有一个电信学院大三的男生对出国本无兴趣。但当时的行程安排里有参观谷歌公司,他觉得机会难得就报名了。如愿以偿地参观了谷歌公司,然而他的收获却不止于此。世界一流大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此生大开眼界,返校后便选择前往海外深造,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

  改变想法的还有新闻学院女生黄晴。她曾经觉得与名校无缘,不大可能去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最初报名只不过想去名校“遛一遛”。斯坦福大学叶荫宇教授的一席话让她眼前一亮。“你们解几何题有时觉得很难,其实题目本身并不难,缺少的只是一根辅助线。你们走出国门,相当于在划人生的辅助线。”黄晴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道路,将目标瞄准了世界一流大学,现已走进加州伯克利分校正式修课。

  冬令营时与优秀校友、名校师生的交流也让船海学院2013级本科生禹宗昕放宽了眼界:“以往的自己有些狂妄,自认优秀实则见识短浅。如果没有此行,或许自己依旧在虚无的光环里自大。”而今,他开始重新定位:“我重新考虑自己毕业后选择的意义,不仅是要去一所好学校深造,而是更多思考为什么要去那里,这所学校又能带给我什么,自己又能为心目中的事业投入多少……”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是大势所趋,多文化的交融是创新培养不可或缺的要素。为此,多个举措正在逐步推进:与国外名校合作办学,增加专项基金规模,提高赴海外学习交流本科生的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

  数据显示,2016年,900位本科生在学校资助下通过各种方式赴世界名校交流学习,海外留学访学的比例较2015年提高58%。在学校“十三五”发展的蓝图上,本科生海外交流学习的比例将超过10%。

  未来,越来越多的华中大学子将走出国门,与名校有约。

  未来,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将逐渐成长,并成为华中大新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