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现有两院院士11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12位校外院士受聘我校教授。
杨叔子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长期致力于机械工程特别是先进制造技术及其新兴学科的交叉研究。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曾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多个全国性学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与合作者一起发表论文1000余篇。
熊有伦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机械工程中机电控制与自动化及其有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
程时杰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长期致力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在电力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基于储能技术的稳定控制、次同步振荡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检索40多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各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罗俊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引力物理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长期从事引力实验和精密测量物理研究,开展了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实验结果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基本物理常数任务组收录;开展了光子静止质量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被国际粒子物理数据组(PDG)收录;开展了近距离牛顿反平方定律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崔崑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致力于高性能新型模具材料钢的合金化、夹杂物工程、高性能Ti(C,N)基金属陶瓷、激光熔覆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为发展我国新型钢种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省、部委级以上奖励18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项,三、四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
潘垣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磁约束聚变技术、高功率脉冲电源技术专家,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我国最早从事聚变研究的主要成员之一,我国磁约束聚变技术及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曾获2009年湖北省劳动模范,曾获国家一等奖1项,院部委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专利7项,专利优秀奖1项。
张勇传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3年出任文华学院首任院长,现任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文华学院名誉院长。长期从事水资源、电力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为现代水库运行理论的创立做出了突出贡献。出版著作12部,发表论文150余篇,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重要奖励16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周济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湖北省委常委兼省科技厅厅长、武汉市市长、教育部部长。现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长期致力于优化设计、CAD、数控和CIMS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出版著作1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樊明武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十五大代表,我国著名的回旋加速器专家、磁铁理论与工程专家,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核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湖北省科协主席、中国科协常委、国防科工委咨询委员会委员、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委员等职。他在回旋加速器研制、改进工程中,发展了回旋加速器理论和主体技术。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
李培根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教育部机械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科技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3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1999年获得美国SME/CASA颁发的“大学领先奖”(University LEAD Award)。2005年、2009年分别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段正澄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1项,授权专利24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劳模、湖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叶朝辉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主任,主要从事波谱学与量子电子学的研究,在建立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发展我国铷光抽运原子频标等工作中做出过重要贡献。在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理论和实验技术上做过系统的研究,目前致力于核磁共振在生物医学的应用研究。
王中林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海外主任,国际著名纳米科学专家。已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13篇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论文已被引用57000余次。2009年王中林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2011年获美国材料学会奖章 (MRS Medal)。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发电机、自驱动微系统、有源传感、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
沈绪榜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航天计算机及其国产芯片的设计工作,为箭载计算机的研制解决了一系列难题。1985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后又3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获部级奖励,出版专著5部。
姚建铨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现任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任美国光学学会及SPIE会员、南加州大学激光中心客座高级研究员等职。多年从事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的研究,发展了高功率倍频激光的理论。发明的双轴晶体的最佳相位匹配的精确计算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姚技术”、“姚方法”,并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应用。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4次、中科院特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第36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个人获得最高荣誉奖“一级骑士勋章”等殊荣。近年来正在开展太赫兹波辐射的研究。
孙汉董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药用和天然香料的植物资源、植物化学以及新药开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迄至2012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700余篇,被SCI收录的论文有470余篇,出版著作4部,申请国内外专利30余项,有20余项科研成果分获国家、科学院和省部级奖励。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8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现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刘以训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会理事,WHO/ 洛氏基金会胚胎植入研究中心中国中心主任,共发表论文200 余篇,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5 项。2006年荣获“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成就奖”。
方秦汉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名誉院长。曾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随后主持了在我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和芜湖长江大桥等桥梁的设计和科研。先后获得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以及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997年获詹天佑大奖。
侯云德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病毒学家,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40余年,在干扰素及痘苗病毒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方面有突出的建树,为我国医学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部级以上成果奖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
赵梓森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最早从事光纤通信技术研究者之一,是我国公认的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在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编著了国内第一部光纤通信系统的书籍《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原理》。编著的《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原理》获国家优秀科技出版物二等奖。共发表论文50余篇,著书和合著10本。多次在国际国内通信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和作学术报告。 曾获国家“五一”奖章等多种荣誉称号。
吴中如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大坝安全监测、反馈分析、综合评价和水工结构等方面的教育和科学研究,曾主持三峡国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三峡主要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及反馈设计的研究,发表130余篇论文,出版了6部专著,撰写了60多份科研报告,共获12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王正国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交通医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国家重点学科野战外科学学术带头人。现任国际交通医学学会副主席(候任主席),国际《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理事。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1998年获美国联合保健勤务大学Michael DeBakey(迪贝克)国际军医奖, 2005年荣获全军“十五”重大科技成果奖。
周宏灏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遗传药理学开拓者和带头人。发表SCI论文110篇,SCI引用1400余次。美国3种大学教材、5部专著引用。主编《遗传药理学》中、英文专著和全国研究生教材、《药理学》本科全国教材等6部。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其中1项中华医学奖)。
王红阳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专家。长期从事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信号转导有重要建树。在Gastroenterology、Nature、Hepatology和Oncogene等发表论文75篇,影响因子190分,SCI引用527次;申报专利9项(国际1项),授权4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