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信息 > 招生新闻 > 正文

特色本科教育 塑造一流人才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阅读次数: 添加时间:2011-06-07

  本科教育是华中科技大学最具优势和特色的名片。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

  一、优质的本科教学资源

  在建设“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过程中,学校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风教风建设。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我校初步形成:具有前瞻性与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整体优化的学科专业结构;以培养拔尖人才为龙头,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一批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课程基地、实验教学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一批德才双馨的教学名师。

  ⑴截止到2010年,我校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9门,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5门,居全国高校前列;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106门。
  ⑵截止到2010年,我校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有161种。
  ⑶我校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7个: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
    电工电子基地、机械基础基地
    ●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示范性软件学院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
    生物学专业基地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⑷我校共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列全国高校第七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⑸至2009年底,我校共有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并列全国高校第二名。
  ⑹我校有7位教授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他们是:物理学院李元杰教授,基础医学院龚非力、王建枝教授,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昌林教授,第二临床学院陈孝平教授,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陈传尧教授,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严国萍教授。
  ⑺截止到2009年,我校共有13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列全国高校第二名。
  ⑻2007年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预防医学、工程力学被评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软件工程、数字化媒体、信息安全、电子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新闻学被评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2008年我校生物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4个专业被列入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我校广播电视新闻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药学、物流管理学4个专业被列入教育部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我校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城市规划、材料科学与工程被列入教育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我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被列入教育部(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我校共有2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居全国高校前列。
  ⑼根据教高司函【2006】215号文件《关于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试点高校的通知》精神,我校成为首批获得教育部资助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10所名校之一。截止到2010年,共有370个本科生科研项目被列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获得教育部资助,获资助项目数居全国高校第一。
  ⑽2005年我校共有7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2009年,我校主持或参与的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

  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为切实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条件与环境,学校实施了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形成了由课程管理、选课管理、学籍管理、学务管理和学费管理5个部分组成的学分制基本框架,并从2003年开始对本科生全面推行学分制。内容包括:
  ● 构建适应学分制要求的信息大类、机械大类、土建环大类、电气大类、医学大类、管理大类、文科大类课程体系,对部分学生实行按大类培养;
  ● 在学校教学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教务处组织考核,转入和转出院(系)同意,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年级申请跨学科大类转专业,可在二年级申请本学科大类转专业;
  ● 全面实行选课制,包括学科大类选修;
  ● 实施本科生学业指导与导师制。

  三、交叉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学校十分重视三校合并后学科综合化的优势,建立工、医、文、理、管相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部专业均供学生辅修,构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之间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实行主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与双学士学位制度,即在保证修好所学专业(主修专业)的前提下,让部分优秀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学习其他专业。

  四、扎实的外语、计算机教学

  1.除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外,还大力推进外语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工作,在理工科、医科、经济、管理等学科各专业每学期要求有两门课程实施全英语(双语)教学;暑假学校聘请外籍教师对学生进行大面积强化培训;在第二课堂,学校加大投入营造外语学习环境。

  2.从2001年秋季开始,学校开办全英语教学试点班;目前已有6个专业实施全英语教学;每年全英语(双语)授课课程达515门次,其中全英语教学课程165门次,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专业。

  3.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辅修计算机及相关信息类专业。

  4.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同时,学校大力加强计算机硬件建设,发挥华中地区网络中心的优势,不断完善校园网和学生宿舍网络工程。现在,学生宿舍都实现了与校园网的互联,学生在宿舍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中国教育网。

  五、卓越的实践能力

  学校支持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优异成绩:历年来在国内各种学科竞赛中我校成绩名列前茅,近四年我校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及获奖总数均居湖北地区高校首位;近四年获得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优胜奖3次,2007年获得挑战杯特等奖1项。在近三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我校共获得20个一等奖,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之首,并获得最高奖索尼杯一次;2006年、2008年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我校学生获奖等级和总数均居国内高校之首。2010年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学生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同时获得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颁发的最高奖SIAM奖,是近20年来中国高校首次获得此项殊荣2007年在首届“奥斯本杯”国际景观设计大赛中,我校学生获优秀创意设计奖3项。2007年和2010年在微软创新杯全球决赛中,我校学生获得IT个人挑战赛全球冠军。2008-2010年我校学生在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共获得特等奖5项,一等奖3项,获奖等级和总数居参赛高校之首。我校学生在2010年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跃居国内高校前列。

  六、拔尖人才特殊培养

  1.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我校与业界共同创办“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学院秉承“开放办学、创新机制、学科交叉、拔尖示范”的办学思路,探索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创造教育的新模式,营造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教育生态环境;注重开发学生潜能,注重学生的团队学习、团队研究、团队合作,引导学生面对社会的重要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

  学院学生由创新实验班、创新团队和特优生组成,实施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特别学分制、专业导师制、创新性实验计划、竞争淘汰等制度。学院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为学生选课、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或咨询。学院聘请国际、国内知名教授、企业家、学校优秀教师担任教学工作,为学生开设各类通识教育、科学方法、前沿技术、企业实践等课程。

  启明学院主要面向在校生选拔学生。全校一年级新生中的保送生可直接获得启明学院选拔考试资格。一年级新生中各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可通过选拔进入启明学院机械、材料、能源、土木、电气、电信、计算机、光电、生物、物理、经济、管理及医学等创新实验班。二年级和三年级各专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通过选拔获得特优生资格进入启明学院。三年级信息大类各专业的优秀学生可通过选拔进入启明学院种子班。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具有科技创新潜力和特长的学生可通过参加创新团队进入启明学院。

  2.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
我校是教育部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试办学校。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3.实施国际联合培养计划,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办学,互相承认学分,选送优秀学生赴国外知名大学学习。

  七、七校联合办学

  1.为充分发挥教育部在汉各直属大学的办学优势,经我校提议,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自2001年春季起实施联合办学。七校联合办学的实践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七校学生经申请批准后,可在公布的专业范围内修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双学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