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校园动态 > 正文

17名学者入选第五批“计划”

文章来源:人事处 阅读次数: 添加时间:2013-11-11

新闻网讯(通讯员 韩晶)11月6日,中组部网公布了第五批“计划”公示名单,全国共398人入选,我校17位申报人入选,人数排名居全国高校第五。

“计划”实施至今,全国共引进1100余名海外优秀青年人才,我校共有40位青年学者先后入选该计划,总人数排名居全国高校第七。

此次我校入选的17位青年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分布在材料物理、物理化学、集成光电子器件、生物信息学、微纳先进制造、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环境科学与工程、软材料科学、神经生物学等重点和急需发展的学科。17人分别来自物理学院(2人,付英双、陈学文)、化学与化工学院(1人,王得丽)、光电国家实验室(2人,周印华、国伟华)、电信系(1人,夏天)、机械学院(1人,吴志刚)、材料学院(2人,常海欣、韩建涛)、电气学院(1人,谢佳)、强磁场中心(1人,朱增伟)、环境学院(1人,胡敬平)、生命学院(1人,张珞颖)、基础医学院(1人,史岸冰)、公卫学院(1人,张果)、创新研究院(1人,臧剑锋)、同济医院(1人,陈莉)。其中电信系、环境学院、公卫学院、创新研究院实现了“计划”入选者零的突破。

相关链接:入选的青年学者简介

付英双博士,2008年8月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国际特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至今已在Phys Rev Lett,Nano Lett和ACS Nano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文章22篇。

陈学文博士,2008年6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回国前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光学所和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研究科学家,主要从事纳米量子光学领域研究。在Phys Rev Lett,Nat Photonics,Nano Lett等刊物发表第一或并列第一作者文章多篇。

王得丽博士,2008年7月于武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王得丽博士一直致力于新型纳米能源材料的探索以及在燃料电池和锂电池等能量转化和储存方面的应用。近五年来,在Nat.Mater.,JACS,Nano Lett.,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周印华博士,2008年12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随后前往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有机光电子器件方面的研究。至今已在Science,Sci Rep,Adv.Funct.Mater.,Appl Phys Lett,J Mater Chem.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 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4篇(包括Science论文1篇),所有论文已被引用600余次。

国伟华博士,2004年7月毕业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现任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资深项目科学家,在半导体光电器件,半导体光电集成领域具有10多年的工作经验。在半导体光电领域的核心期刊IEEE Photonics Technol Lett,IEEE J Sel Top Quantum Electron,Electron Lett,Opt Express等发表文章100多篇,总引用800多次,H因子16。

夏天博士,2010年5月博士毕业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回国前任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主要从事生物信息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参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与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在内的10多项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11篇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80。

吴志刚博士,2005年8月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现任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流控领域,在Lab Chip,Appl Phys Lett,Small和Adv Funct M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总引用率达900次,H因子11。

常海欣博士,2007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现任日本东北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相关工作在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ACS Nano,Anal.Chem.,Chem.-Eur.J.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韩建涛博士,2007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任美国Pellion Technologies资深科学家,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研发的工作,参与了多项美国国家级科研项目,已申请美国发明专利2项,在J.Am.Chem.Soc.,Adv.Mater.,ACS Nano,Chem.M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

谢佳博士,2002年7月于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随后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2008年9月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陶氏化学资深研究员,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先后参与多个国际重大研发项目,累计获得研究经费超过1500万美元,共发表20多篇论文,在美国和中国申请专利超过15项。

朱增伟博士,2009年12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现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领域研究,在Nat Phys,Nat Commun,PNAS,Phys Rev Lett等期刊上发表26篇文章。

胡敬平博士,2008年5月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薄膜材料的生长、电化学传感、纳米材料的制备、半导体氧化物能级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由The Ramsay Memorial Fellowships Trust资助项目和参与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Adv Mater,Angew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10篇。

张珞颖博士,2009年12月于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2月至今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昼夜节律和睡眠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参与美国国家卫生总署(NIH)的多项科研项目,在PLoS Bio,Curr Biol,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9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5篇,被引用70余次。

史岸冰博士,2010年5月博士毕业于美国罗格斯大学,回国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细胞膜蛋白运输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近5年先后主持美国国家卫生总署(NIH)、美国国防部科研项目共6项。在Curr Biol,EMBO J,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9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7篇,发表论文总影响因子69.43。

张果博士,2005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在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枢神经系统在代谢综合征和动物衰老过程中的作用,迄今为止共发表论文22篇,其中第一或并列第一作者7篇,包括Cell、Nature,Nat. Med.,Neuron和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等杂志,总引用达到500多次。

臧剑锋博士,2009年6月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5月至今在美国杜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软材料、纳米材料、微纳米加工。近年来先后参与了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美国Army Research Office的多项科研项目,在Nat. Mater., Nano.Lett., Adv.Mater, JMPS等期刊发表论文25篇,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文章10篇,他引600多余次。

陈莉博士,2008年5月博士毕业于美国贝勒医学院,现任美国休斯敦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及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并参与了美国国家卫生总署(NIH)、美国心脏协会(AHA)等多项科研项目,在Circulation,J Cell Biol,PLoS Genet,PNAS,Circ Res,Development,J Cell Mol Med,J Mol Cell Cardiol,PLoS ONE,Genesis等期刊发表论文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