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考指南 > 强基计划 > 正文

哲学强基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简介

文章来源: 阅读次数: 添加时间:2025-04-21

学院简介

我校哲学学科始于1977年恢复高考后原华中工学院招收的哲学师资班。1980年学校设立哲学研究所,1996年成立哲学系,2020年成立哲学学院。2013年,哲学学科入选湖北省重点学科;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位列B+方阵,并列全国第九。现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2001年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学生就业岗位涵盖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深造高校包括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杜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际国内名校。2019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创新型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团队入选省级教学团队;2020年、2021年哲学专业先后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哲学学院秉持“崇学、明道、立德、笃行”的院训,突出教学在学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本科生教育为立院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院之路。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1项;科研成果荣获华中科技大学重大学术进展奖”4项、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人文社科)奖”3项;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高水平慕课3门;主持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荣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哲学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含外籍1人),讲师9人,拥有博士学历100%,其中国外博士学历占比25%,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特岗学者1人,全国高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2人。

一、基本情况

(一)专业简介

哲学学院负责建设我校的哲学门类、哲学学科和哲学专业。哲学专业为教育部“强基计划”和“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强基实验班(简称“强基班”)于2020年开始招生,在校4个年级强基班学生(简称强基生)。在校强基生年度综合测评全部为优良。强基班毕业生(2024届)全部成功转段推免读研或出国深造。

(二)衔接方向

本研衔接转段专业范围包括:哲学一级学科各专业(哲学学院设置);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各专业(人文学院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各专业(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置)。

二、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把握哲学理论,能够熟练运用哲学方法论、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契合国家高等教育重大战略需求从事前沿学术研究,有潜力成长为国家紧缺的一流哲学学者、思想家,兼具哲学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创新型一流哲学本科人才。

1.价值维度:具有较强的政治判断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并能据之自觉践行。

2.知识维度:掌握系统的哲学理论知识和哲学实践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3.能力维度:具有较强的哲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能力,较好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以及优秀的综合能力。

预期毕业五年以上的毕业生: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服务国家高等教育重大战略对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提出的时代需求。

2.能够灵活运用哲学原理、方法论、逻辑思维,具有较强的综合决策能力、快速执行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备以专业水准解决本专业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文本分析、语言表达、文书撰写、活动策划、决策制定、组织宣传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

4.立足国际视野,具有终身学习、领导团队、组织协调的能力,兼具科学精神与哲学素养,综合素质较强,能够胜任有挑战性的任务。

(二)毕业要求

1.政治判断: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自觉践行。

2.价值判断:严守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遵循六有大学生标准。

3.哲学理论知识: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基础理论和前沿动态。

4.哲学史知识:把握哲学发展史知识,具备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5.哲学方法论和论文写作知识:掌握一般的哲学方法论和论文写作等操作性知识。

6.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具有相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兼具哲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7.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8.文本解读能力:能够撰写合格的文献综述,具备较强的哲学文献解释能力。

9.深度探究与论文写作能力:能够对特定研究方向有较为深入地理解,具有追踪前沿问题研究能力,能够撰写解释型、评论型、创造型等类别的学术论文。

10.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掌握1-2门外语,拥有国际化视野,能够用外语进行较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1.社会实践能力: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具有参加大创或学科竞赛经历,拥有较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12.综合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快速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和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培养特色

首创“科学精神与哲学素养相融合”的一流哲学人才培养理念,首创并实施科学精神与哲学素养相融合的一流哲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该人才培养体系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强基班培养特色包括:

1.坚持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项目式学习理念;

2.开设一系列小班研讨必修课,提升学生学术探究能力;

3.设置大创或学科竞赛为课外必修课,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4.设置学年论文报告课外必修课,提高学生学术表达能力;

5.动态进出,确保强基班学生拥有浓厚专业兴趣;

6.推免转段,转入研究生阶段专业为基础学科或战略学科。

四、课程设置

1.开设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13门学科基础课。

2.开设现代西方哲学、形而上学、心灵哲学等21门专业核心课,含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小班探究、中国哲学经典小班探究、外国哲学经典小班探究(I)(II)、科学哲学与逻辑学前沿小班探究、伦理学前沿小班探究等6门必修小班研讨课。

3.开设人工智能哲学导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等21门专业选修课。

4.开设现代科学历史与前沿、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耕读教育等8门跨学科课程和专业实践类课程。

5.开设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管理等必修类素质教育基础课程。

五、配套保障

1.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一流哲学本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强基班人才培养领导小组,与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统筹推进强基班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和高效执行。

2.经费保障:构建校院联动的多元化经费支持机制,利用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本科人才培养经费、强基计划实验班建设专项经费,资助强基生国际国内交流、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

3.师资保障:由国家教学名师和全国著名哲学家领衔教学团队,单独设置学业班主任,为每位同学1:1配备学业导师,为强基班学生配备一流教学团队。

4.平台保障:国家治理研究院、德国哲学研究中心、解释学研究中心暨伽达默尔文献馆、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社会认识论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全部向强基生开放。

5.政策保障:严格执行教育部和学校对强基生培养的具体要求,发布实施《哲学学院强基生管理办法》《哲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管理办法》《哲学学院强基实验班学生本研衔接转段工作实施办法》《哲学专业强基实验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等政策文件,确保强基班人才培养计划高效落实落地。